全球财经

☞立即开户

上证科创50沪深300中证500创业板ETF期权_零门槛低费用

​中美错位下的三条路径与资产选择

中国增长和美国通胀,是全球资产定价的核心。202211月以来全球资产180度逆转,本质就是这两个变量同时出现拐点。当前,全球资产脉络又变得有些晦暗不明,这两个因素方向是否逆转?接下来的节奏如何?最终能到什么位置?这些问题对于判断未来趋势和配置方向尤为关键。

一、可能路径:基准2019、乐观2017,区别在地产修复力度

美国通胀症结在时间、中国增长关键在程度,改善趋势并未逆转。这两个变量组合决定了四条路径:1)最差(中国增长弱+美国货币紧)2022,但风险从去年11月以来已经被大体消除;2)最优情形(中国增长强+美国货币松)11月以来,但无法持续太久。因此剩下两条路径:基准2019、乐观2017,区别在地产。

基准(2019):中国温和修复+美国货币不进一步紧“L”型修复。成长领先价值,A股整体强于港股,外资和人民币在美联储宽松的背景下依然走弱。

乐观(2017):中国增长强+美国货币紧“V”型修复。价值(地产链)跑赢成长,港股(地产金融占比高)领先A股,人民币和海外资金在美联储加息、缩表的背景下,依然强劲反弹和流入。

二、美国:衰退延后非逆转,加息停止大概率,不排除降息可能

近期数据好转主要是因前期降息预期抢跑过多,并不意味衰退逆转。资产计入充分程度,美债>美元>黄金>美股1)利率:短期合理点位在3.9%附近,2023年底或至3%左右。2)美元:短期仍有上行压力,下一个阻力位为1063)黄金:下一个阶段性的配置契机待衰退压力升温时。4)美股:当前估值计入预期过多,我们维持欲扬先抑的判断。

三、中国:修复力度更重要,地产是关键,二季度是观察窗口

中国增长修复方向已经是市场共识,但问题是修复水平究竟多强。我们预计6~10%盈利增长。正是由于地产差异,2017年和2019年分别呈现“V”和“L”型,分别体现为指数和结构行情。因此,我们建议地产链+成长结构(港股互联网和医药、A股的TMT)哑铃型配置。短期看, A股和港股估值较合理估值的差距分别收敛到-8%1.3%逐步进入再布局时机。

近期,全球资产的表现脉络又变得有些“晦暗不明”。一方面,美国不衰退的声音(no landing)(美国经济到底还衰不衰退?)和通胀担忧重燃推动美债利率和美元走高,另一方面,前期领涨的港股和人民币也都出现较大幅度回调。种种变化使得市场对于趋势逆转的担忧不断升温。在当前预期较为混乱和市场无所适从的环境下,我们认为有必要厘清决定资产定价的关键变量,并重申我们对于一些关键趋势的判断。

中国增长和美国通胀,是2022年以来决定全球资产定价的核心变量,分别对应投资回报率(g,中国分子)和融资成本(rf,美国分母)。202211月以来,全球资产之所以出现180度逆转,本质上就是这两个变量恰好同时出现了方向性拐点。但问题是,资产在交易的过程中本来就有预期上的“抢跑”,同时,在预期充分计入后,仅谈方向本身的变化就不够了,下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能修复到什么水平。因此,抢跑后的纠正、对后续新催化剂的等待观望、叠加一些数据的噪音,就共同促成了近期市场逻辑的反复。我们1月底以来提示市场抢跑和纠正压力,也基本得到兑现(120日报告如果美元短期再度走强?2月初报告中美资产分别计入了多少改善预期?海外资产配置月报(2023-2)。

往前看,我们认为还是要从资产定价核心的两个因素,中国增长和美国通胀出发,才能理清资产配置的方向。这两个因素方向是否逆转?如果没有逆转,只是阶段性摆动,接下来的节奏如何?最终能到什么位置?这对于我们判断中美两地甚至全球资产都有重要启示,这也与我们自2021年起发表的一系列有关中美错位研究的思路一脉相承(上一次中美政策周期反向时发生了什么?再论中美政策周期反向的含义与启示当中美利差倒挂遇上美债曲线倒挂从杠杆周期理解中美错位与利差倒挂

​中美错位下的三条路径与资产选择 全球财经  第1张

一、中美错位下的可能路径:基准2019、乐观2017,区别在地产修复力度

整体上,我们认为中国增长和美国通胀自去年底以来的改善方向并未逆转,只不过,当前美国通胀的症结在时间(开年数据好被延后)、中国增长的关键在程度(地产能否发力推动强劲的修复)

这两个变量的不同组合决定了四条路径:

最差情形:中国增长弱+美国货币紧。这一情形其实就是2022年,全球除美元和有供应约束的原油外(2022年初至10月末,美元指数涨16.6%),所有资产悉数下跌,连黄金也不例外,同时受中国增长和美国加息制约的港股表现最差(恒生科技跌49.7%、恒生指数跌37.6%),A股也只能在内部交易阶段性的结构行情(美元“荒”与全球“慌”)。但这种情形的风险从去年11月以来已经被大体消除,虽还会有阶段性的扰动,但不至于是趋势上的逆转。

最优情形:中国增长强+美国货币松。这一情形对应便是202211月底以来这几个月的快速修复,也是美国通胀和中国增长拐点边际变化斜率最大的阶段。这一阶段,同时受两个积极变化影响的港股和中概股(恒生科技和恒生指数分别上涨62.5%47.5%)与人民币汇率(上涨7.5%)表现最好,工业金属(上涨18.4%)大涨,美元走弱(下跌7.7%)。但这种情形也基本结束,从宏观逻辑上无法长期共存不能长期持续,因此可遇不可求。若中国增长强劲(隐含地产发力),也会输出通胀压力,并拉动全球增长,那美联储也就很难持续宽松。

排除掉这两种情形后,对于2023年剩下的时间,我们认为实际可能性的基本只有两种路径,分别对应我们在202211月发布的海外市场2023年展望:欲扬或需先抑中的基准(2019年)和乐观情形(2017年)这两种情形本质区别在于中国增长的强弱程度,其关键又在于地产的修复力度,因为仅靠消费可以推动修复但无法实现很强的增长。

基准情形(2019年):中国温和修复+美国货币不进一步紧。温和甚至较弱的复苏情形意味着地产将缺席此轮修复,这与2019年中国经济“L”型复苏,美联储2019年初停止加息并与7~9月三次预防式降息的内外部宏观环境类似。

资产表现也在映射宏观环境。A股和港股市场在前三个月的快速修复式反弹后,20194月开始逐步转向震荡上行但更偏结构性的行情,成长领先价值(纳斯达克20194月至年底上涨16.1%、创业板2.3%和恒生科技13.7%,均分别好于标普500 14.0%、沪深300 2.0%和恒生指数-2.2%的表现),港股宽基指数跑输A人民币和海外资金在前三个月走强和流入后再度转弱,即便美联储开始降息。美股市场2019年下半年降息的帮助下逐步开始反弹修复。

乐观情形(2017年):中国增长强+美国货币紧。更强劲的中国经济修复意味着来自地产的支撑比我们预想的更强。2017年中国经济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尤其是“棚改”货币化的推动下强劲修复,甚至带动了全球资本开支周期。

此时,市场也实现“V”型的反转。价值(地产链)跑赢成长(创业板跌4.7%),港股(地产金融占比高)领先A2017年全年恒生指数涨35.0%,沪深30029.9%),工业金属大涨(31.0%)。人民币(6.7%)和海外资金即便当时美联储仍在加息和缩表背景下,依然强劲反弹和流入,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A股的消费龙头风格。

此时,市场也实现“V”型的反转。价值(地产链)跑赢成长(创业板跌4.7%),港股(地产金融占比高)领先A(2017年全年恒生指数涨35.0%,沪深300涨29.9%),工业金属大涨(31.0%)。人民币(6.7%)和海外资金即便当时美联储仍在加息和缩表背景下,依然强劲反弹和流入,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A股的消费龙头风格。第三,全球流动性从紧到松。

2016年底以来,美联储开启了降息周期,全球进入了“新宽松时代”,主要国家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从2016年年底的6.5万亿美元上升至2017年8月末的8.9万亿美元,接近2015年底水平。但在全球流动性宽松背景下,美国国债收益率继续走低。

2017年11月至2018年1月,美联储先后启动降息、量化宽松和加息周期。截至2018年1月底,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至0.378%,创2013年以来新低。2017年9月中旬开始,人民币汇率升值,且美元指数不断走弱。与此同时,全球流动性从紧到松,带动美元指数由升转弱。2017年9月30日,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为0.484%,较2016年底大幅下行35 bp (图表17)。

第四,政策的转向和变化。2016年底以来,中美政策转向和变化的主要标志有:①美国退出量宽,2017年12月宣布加息50 bp (图表18)。

②中美贸易战、中国金融去杠杆等。

③中国新一轮供给侧改革战略实施(2016-2018年)。

④《巴塞尔协议Ⅲ》在中国正式实施(2017-2019年)。

⑤“一带一路”倡议正式推出并持续推进(2017年底),亚投行成立。

关键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