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期权

☞立即开户

上证科创50沪深300中证500创业板ETF期权_零门槛低费用

一季度政治局会议传递哪些经济信号

中共中央政治局428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

我们分析认为,2023是复苏之年,当前是复苏初期,而不是通缩,经济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当务之急是全力拼经济,把发展放在首要任务,发力点在财政积极、货币宽松、稳楼市小阳春、提振消费、提振民营经济信心、加大储能人工智能新基建投资、稳外贸等。

当前应防止经济二次探底,挑战主要来自应对美欧银行业危机和经济衰退冲击我国外贸、降低偏高的青年失业率防止通缩-债务循环、鼓励生育应对人口老龄化、民营经济信心有待提振、房地产市场环比放缓。

4月制造业PMI在连续3个月回升后首现回落,甚至降到荣枯线下,新订单尤其新出口订单明显下滑,表明经济复苏基础不牢,政策不能松懈,不可大意。

美欧银行业危机持续发酵,继硅谷银行倒闭、签名银行倒闭、瑞信银行被并购之后,第一共和银行面临持续的客户挤兑和股价暴跌之后被迫退市,被摩根大通收购。

考虑到当前经济复苏基础不牢,建议慎重出台收紧的政策,房地产税试点应暂缓,平台经济法无禁止即可为,民营经济加大法治保护力度。

如果全力拼经济,今年中国经济有望重新引领全球。

我们此前发布报告:《当务之急是全力拼经济,把发展放在首要任务》《关于放开经济活动的建议》《关于提振民营经济信心的建议》。

会议对经济形势判断和下一步工作部署如下:

第一,对经济形势的判断:肯定一季度经济增长实现良好开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得到缓解”。但强调“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仍然不足,经济转型升级面临新的阻力”。这预示政策短期不会转向,仍将维持宽松,但也不会过度刺激。

第二,政策基调,财政政策保持积极、货币政策维持宽松,重点支持扩大内需、帮扶市场主体、支持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防范化解房地产风险。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形成扩大需求的合力”。

第三,扩大内需靠提振消费和投资。未来促消费更多是以提高“就业-收入”、优化消费场景、提升消费意愿等方式进行,既不会透支需求也更为有效,此前已公布2023年新能源车延续免征购置税。投资方面,“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也将成为重要拉动力量

第四,新增长点,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放在优先位置,重点提及“科技自立自强根基”、“通用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储能等设施建设和配套电网改造”。这反映新基建、新能源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和抓手,重点提及的行业有望迎来快速发展期。

第五,就业是解决内生动能不足的根本,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更为关键。是提高居民收入、改善民生和居民预期的良药。当前就业结构性问题突出,3月16-24岁失业率高达19.6%。4月26日国办发布的《关于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全力促发展惠民生的通知》从总量和结构详细部署15条措施。

第六,继续强调提振民营经济信心,近期一系列支持民营企业政策出台,从舆论、营商环境、自身经营等多方面给予支持。

第七,对房地产短中长期均有部署。短期推动房地产市场软着陆,长期建立房地产新模式。“城中村改造”、“‘平急两用’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性住房”有助于弥补当前新开工和施工的不足。当前房地产销售延续小阳春、分化式复苏,但动能略显不足。房地产新模式,关键是长租房、保障房、城市群战略、人地挂钩、租购并举、金融稳定和房地产税。

第八,稳外贸。近年中国加强对外合作、产业升级的效果开始显现,3月出口呈现出“新三样”“新区域”的结构性亮点。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意见》,提出18条具体措施。从全球经济形势,美国政策滞胀转入浅衰退,欧洲从衰退转入深度衰退,中国从底部转入复苏初期。

第九,会议提示了四项风险需要防范化解。中小银行、保险和信托机构改革化险;房地产风险化解、推动软着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化解,严控新增隐性债务;继续抓好新冠疫情防控工作。

1 总基调:全力拼经济,经济复苏处于爬坡过坎阶段

一季度政治局会议对经济形势的看法是,“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宏观政策靠前协同发力,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得到缓解,经济增长好于预期,市场需求逐步恢复,经济发展呈现回升向好态势,经济运行实现良好开局”。但“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好转主要是恢复性的,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仍然不足,经济转型升级面临新的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仍需要克服不少困难挑战”

把发挥政策效力和激发经营主体活力结合起来,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统筹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风险隐患持续化解,乘势而上,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我们分析认为,2023是复苏之年,当前是复苏初期,而不是通缩,经济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当务之急是全力拼经济,把发展放在首要任务。政策将保持宽松基调,不会转向,但也不会过度刺激。

一季度中国GDP实际同比增长4.5%,超额完成GDP增速目标。但要看到,一季度中国经济的外生推动力量较强,线下活动恢复带动了报复性消费需求和房地产需求;以及在中央和地方全力拼经济政策推动下,基建和制造业的高增。

3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6%;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比分别为-3.5%和6.3%,分别较1-2月降幅收窄0.2和6.4个百分点;房地产竣工同比增长32.0%,较1-2月上升24.0个百分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含水电燃气)同比增长8.7%,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6.2%。一季度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6.0%。

反观,我们正处于经济复苏的早期,市场信心和经济内生动能不足,预防式储蓄偏高,就业结构性问题突出,物价低迷,企业利润和民间投资尚未好转,这会影响到未来消费和投资的可持续性。

3月,居民存款增加2.9万亿元,同比多增2051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16-24岁失业率升至19.6%;CPI和核心CPI均同比上涨0.7%,PPI同比下降2.5%。一季度,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仅增长0.6%,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21.4%

外部环境面临挑战,欧美正进入衰退阶段,外需下滑。3月美国ISM制造业PMI 46.3%,连续5个月景气收缩。4月欧元区制造业PMI 45.5%,连续10个月景气收缩。3月越南和韩国出口分别下降13.2%和13.6%。

当务之急是把发展放在首要位置,若二季度GDP同比能达8%以上,全年GDP同比将在6%左右。能够提振市场信心、促进内生动能正向循环。

我们建议,全力拼经济,核心是提振信心。中长期,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新能源、新基建、鼓励生育。我们近期发布报告当务之急是全力拼经济,把发展放在首要任务》《关于放开经济活动的建议》《关于提振民营经济信心的建议》

2 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

一季度政治局会议提到,“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形成扩大需求的合力”。

我们认为,财政政策将保持积极,兼顾扩大内需、财政可持续、发展和安全多重目标。

结合此前《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加力”体现在:一是提高赤字率,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将赤字率提高为3.0%,较2022年提升0.2个百分点;对应赤字规模为3.88万亿元,较去年增加5100亿元。二是进一步加快专项债的发型和使用。2023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为3.8万亿,较去年增加1500亿元。1-3月各地发行新增专项债券共计1.32亿元。三是加大地方转移支付推动资金直达地方。“提效”体现在继续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帮扶市场主体,增强纾困企业的针对性。

当前财政收支压力分化,22个省市财政收入负增长。短期应开源节流,长期靠转型改革,以时间换空间,减轻对土地财政、隐性债务的依赖,培育新基建、新能源、新引擎,从土地财政向股权财政转型。

货币政策将维持宽松,重点发力结构性政策工具。在扩大内需、降低实体成本、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和防范化解房企风险等方面精准发力。

结合一季度央行例会,货币政策着力点:1)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重点发力基建项目。2)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重要作用,推动企业融资和个人信贷成本下降。3)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支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4)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5)加大对普惠金融、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3促消费,从提高居民就业和收入着手

一季度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善消费环境,促进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

疫后消费主动反弹,正处于弱复苏轨道。3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6%,较1-2月提升7.1个百分点。剔除基数效应后,社零消费呈现弱复苏,3月消费两年复合增长3.3%,较1-2月回落1.8个百分点,环比0.2%,低于过去5年同期环比均值0.7%。

后续消费可持续性取决于就业、收入和居民预期。当前就业结构性问题突出、可支配收入需要提高、居民存款处于高位。3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分别为5.3%、5.5%,较上月减少0.3和0.2个百分点;但16-24岁失业率为19.6%,较上月增加1.5个百分点。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70元,名义同比增长5.1%,实际同比增长3.8%。居民存款增加29074亿元,同比多增2051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

未来,促进消费将从消费能力、消费场景和意愿同时发力。在消费能力上,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应提高居民收入,降低失业率;完善收入分配格局,提升居民收入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消费场景和意愿上,重点推动汽车、家电、家具、餐饮等大宗消费和服务消费,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如汽车,其作为大型耐用品,消费额占我国总消费比重约为28%,2023年新能源汽车延续之前免征车辆购置税将一定程度拉动内需增长。

投资方面,“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将成为重要拉动力量。

4 新的产业增长点,重点提到“新能源车及配套设施”、“通用人工智能”

一季度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短板领域加快突破”,“在优势领域做大做强”。“要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培育壮大新动能”。

“要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加快推进充电桩、储能等设施建设和配套电网改造”。

“要重视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营造创新生态,重视防范风险”。

近年,新基建投资和高技术制造业份额快速提高,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统计局数据显示,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从2012年的9.4%、28%提高到2022年的15.5%和31.8%,产业结构加快升级。

今年以来,新基建、新能源相关的行业投资快速增长,也是推动经济内生动能恢复的重要力量。1-3月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6.0%,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长15.2%,快于制造业固定投资增速8.2个百分点。新基建相关电气机械(包含光伏、新能源汽车电池等)、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制造业(包括5G等)、汽车制造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51.5%、12.1%和15.6%。3月,新能源汽车产量维持高增,同比达33.3%。

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同步增长。3月公共充电桩同比增长59%。截至3月底,全国共有公共充电桩195.8万台,从2022年4月到2023年3月,月均新增公共充电桩约6.1万台。新能源相关的清洁电力能源建设领域将从煤电逐渐过渡到“绿电+储能”,比如新能源友好并网的新一代电网、新型储能等。

虽然新基建、新能源产业建设势头正盛,但也要意识到,科技创新的持续发展需要从基础研发、产业落地和制度设计层面共同推进。我们建议,1)基础研发上,加大科研投入。加快科教体制改革,建立市场化、多层次的产学研协作体系。切实提高科研人员与教师的收入待遇,加大海外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就业上,加大对高科技人才的支持。对特定专业人才,可提供一次性补助、人才公寓、限期持续性补助等。2)落地层面,聚焦“卡脖子”领域,鼓励科学家创业。加快科教体制改革,建立市场化、多层次的产学研协作体系。鼓励科技创新和转化应用,科技创新作为供给端可以创造新的需求,需求上升又可以给科技创新动力提供正反馈;3)制度层面,加大先进制造实体产业的补贴力度。高技术产业前期投入巨大,地方政府可设立专项发展资金项目。给予科研院所补贴,科技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等。有效地实施产业政策,组建研发联盟攻克技术难关。运用市场化机制激励企业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发力新基建、新能源,兼顾短期扩大有效需求和长期扩大有效供给的重要抓手,具有稳增长、稳就业、调结构、促创新、惠民生的综合性意义。

5 就业是解决内生动能不足的根本,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更为关键

一季度政治局会议强调,“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稳定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

就业对于提高居民收入、提振居民预期至关重要。提升就业率,前期需要政策支持,后期需要经济活力巩固。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全力促发展惠民生的通知》,提出加大扩岗政策支持、引导基层就业、加强就业帮扶等政策,从扩容量、拓渠道、兜底线三方面予以支持。扩总量上,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政策、加大技能培训支持力度、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有效期至2023年年底;拓渠道上,为企业发放一次性就业补贴、引导基层就业、扩大国企招聘规模;兜底线方面,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就业、代缴困难群众社会保险等。

目前,整体失业率下降,青年失业率需重点关注。3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分别为5.3%、5.5%,较上月减少0.3和0.2个百分点。16-24岁失业率为19.6,较上月增加1.5个百分点;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4.3%,较上月减少0.5个百分点。青年失业率提升反映社会主体信心不足,民营企业招聘毕业生意愿降低。今年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1158万人,同比增82万人,再创新高。随着二季度毕业季到来,青年失业率或继续面临上扬压力。

一季度政治局会议传递哪些经济信号 股票期权  第1张

提振市场主体信心鼓励平台经济创新

一季度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发挥好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的引导作用,有效带动激发民间投资。

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破除影响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法律法规障碍和隐性壁垒,持续提振经营主体信心,帮助企业恢复元气。各类企业都要依法合规经营。要下决心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账款拖欠问题。要推动平台企业规范健康发展,鼓励头部平台企业探索创新。”

近年来,民间固定投资增速呈现下降趋势,侧面反映市场信心不足。2019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4.7%,到2022年已经下降到0.9%。2023年3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的累计同比继续降至0.6%。

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发挥了“56789”的重大作用。近期一系列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提振民营企业信心的政策出台,以帮助恢复市场经济的活力和经济增长的动能。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一直是政策焦点。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民建、工商联界委员联组会时强调,党中央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

提振市场信心,从舆论、营商环境、自身经营等多方面予以支持。在舆论层面,为企业正名。2023年“清朗”活动重点整治采用“贴标签”“带节奏”“放大镜”等方式恶意散布所谓“民营企业卖国论”“民营企业离场论”“国进民退”等论调,渲染丑化、煽动抵触国有经济、民营企业的行为;营商环境方面,加快推出成体系的法律法规,从定性到定量,既有“禁止”又有“维护”。针对融资难、融资贵、流程复杂等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自身经营方面,加强民营企业管理体系培训,地方协助精简经营流程等。

7 房地产软着陆、新模式,新提“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基础设施建设”

一季度政治局会议提到,“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推动建立房地产业发展新模式”。

“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平急两用”基础设施是指,平时用作旅游、康养等,重大公共事件突发时立即转换为隔离收治作用的设施。

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呈现小阳春、分化式复苏行情。各地因城施策,部分城市降低限购门槛、下调首套首付比和改善型二套首付比、下调贷款利率等。一季度,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8%,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同比下降9.0%,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5.8%,均持续好转。3月70个大中城市房价走势中,一二线城市房价同比涨跌互现,三四线城市同比普遍下跌。

房地产投资的竣工环节改善明显,但新开工和施工表现不佳。城中村改造和保障性住房或有助于弥补新开工和施工的不足。3月竣工同比高增,新开工、新增施工和竣工面积同比分别为-29.0%、-34.2%和32.0%,分别较1-2月下降19.7、29.9和上升24.0个百分点。

但楼市持续复苏动力略显不足,4月环比放慢,当务之急是提振楼市信心。4月1日-27日,30个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套数环比下降14.4%,同比增长30.7%;其中,一线、二线、三线城市环比分别下降3.7%、17.3%、18.3%,一线城市同比增长128.8%,主因去年同期低基数;二线、三线同比分别增长11.8%、15.7%。

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防止无序扩张,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发展。

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第一大支柱行业,稳楼市有助于稳经济、稳就业、防风险。目前,我国房地产行业处于长周期的拐点上,软着陆对于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重要。随着大开发时代结束,存量房时代下土地出让金减少、交易环节税收减少,推出房地产税替代土地财政是大势所趋。但考虑到当前经济复苏初期,房地产市场还未走出困境,建议房地产税试点应暂缓,服从全力拼经济的大局。我们建议,对现金流紧张但仍竭尽全力维持经营保交楼的良心房企,实施积极救助措施,例如,国企入股背书,险资入股背书,AMC入股背书,从而打通现金流。

短期支持房市,可以考虑七大措施:下调二套房首付比以支持改善型需求,下调首套房贷款利率以支持首套刚需,对低收入家庭和应届毕业生的租房支出给予适当补贴,放开二线城市的外地首套购房限制,降低交易税费,改变此前过严的限购限贷限价措施、恢复到正常市场状况,支持银行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带押过户”等便民善政。长期来看,发展住房新模式。以城市群战略、人地挂钩、金融稳定、房地产税、租购并举为五大支柱构建长期住房制度构建长期住房制度。

我们在业内提出了分析框架“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参考近期发布的报告《当务之急是提振楼市信心,房地产税试点应暂缓》。

8 稳外贸,加强对外合作、提高产品竞争力

一季度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要把吸引外商投资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要支持有条件的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开展改革开放先行先试”。

中国出口正在经历结构性转型的过程,和一带一路相关经济体联系日渐紧密。1)中国高端制造业转型成效正在逐渐显现,新能源产品的出口份额正在不断增加,“新三样”有望接力出口。根据WIP数据统计,截至2021年,中国获得专利数占世界专利总数47%,且主要集中在科技领域。随着高新制造业的崛起,以电动车等为代表的新能源将重新带动我国出口,形成新的出口格局。2)政策红利叠加产业互补,RECP、一带一路等相关政策的沿线经济体出口份额正在逐年增加。自2015年开始,中国累计已经与65个经济体签订了文件。截至2023年4月26日,一带一路贸易额指数为215.9,较去年同期同比上升20.7%。同时,对东盟、印度、巴西和俄罗斯,3月出口同比分别为35.4%、15.3%、16.1%和136.4%。

4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意见》。《意见》从四个方面支持外贸发展:1)优化贸易流程保障。推动线下展会恢复、提高签证办理效率、推动复航增班;2)支持扩大重点产品进出口规模。为汽车企业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加大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力度;3)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国有金融机构积极满足中小企业外贸融资需求、优化跨境结算服务;4)加快贸易创新发展。做大沿边省份对外贸易、加快贸易全链条数字化赋能。

我们判断,全球三大经济体,欧洲经济从衰退步入深度衰退,美国经济从滞胀步入浅衰退,中国经济从筑底步入弱复苏。

关键词:

相关文章